Current location:Home > 新闻资讯 > 课余生活
鹏程万里 扬帆起航|2024届毕业活动
Added:2024-06-15     Views:

六月热烈的风吹拂着青春的身影,风中满是别离的味道,又到了一年毕业季。今年课题组共有四名毕业生,分别是黄昕、王建、田林鑫、滕飞。

毕业仪式由刘学良老师主持,仪式开始首先由陈慧馨代表课题组送上了毕业礼物,杨宇老师为毕业生送上了庆祝鲜花,并与毕业生合影留念。合影结束后,每名毕业生都发表了毕业感想:从初入校园的青涩到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从实验室里的昼夜奋战到论文终稿的顺利完成,这些都成为了难忘的回忆。最后,杨宇老师分别对每名毕业生送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此外,课题组还组织了全体成员毕业聚餐并送上了组内为毕业生准备的蛋糕,毕业聚餐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毕业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我们都相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经历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坚实基础。

毕业生感想

王建 上海大学生物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

落日归山海,山海藏深意。在硕士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要感谢课题组里大家对我的包容和互助。很感谢杨老师,他是我的科研启蒙导师;也要感谢刘老师一步步推动课题进展和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光匆匆,可能无法珍重生命中的家人、过客或者关键引路人,但在这三年的锻炼后,我更有信心处理好与她们的关系。3年很短,730公里也不算远,但是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和基础。最后,我相信我会更加清楚以后的路应该如何去走。

黄昕 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2021级研究生

毕业之际,我满怀感激之情,向所有在我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杨老师。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识底蕴,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其次,我要感谢在座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包括已经毕业了的。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两年时光,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我们不断进步,共同成长。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最后,感谢所有人,在我迷茫和困惑时,你们给予我耐心的倾听和建议;在我成功时,你们能与我共同分享喜悦。你们的友谊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再次感谢所有在我毕业之际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你们的关心和陪伴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会珍惜这段宝贵的回忆,继续努力前行,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田林鑫 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2019级本科生

回想大学这五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真挚的友谊。无论是大学舍友,还是一起搞大创的小伙伴,还有最后一年一起实习的小组同学,我们从陌生人到无话不谈,我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都从她们身上获得了力量和帮助!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珍贵的品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疫情期间我和舍友被困在宿舍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锻炼,我们还一起买菜做饭,渡过了那段困难的时期!还有在每次期末考试前,我们一起熬夜复习,因为他们的陪伴,我才能坚持下来!还有我和我的大创小组同学,我们一起去嘉定给病人测量相位角,一起去录数据,一边录数据,一边聊天,很快乐!在立项材料上交的那一到两天,我和吴薇莉、唐敏、刘涛都在图书馆整理我们的立项材料。大家各司其所又齐心协力。我记得在材料上交的前一天我们的组长吴薇莉整理文献到半夜2点,第二天她又来到图书馆指挥我们工作。那天中午,大家都没时间出去吃饭,我们就一起点了麻辣烫在图书馆吃。唐敏和刘涛负责立项书和PPT,我和吴薇莉负责写立项综述,我们大家都很认真对待,希望把各项材料都准备地尽善尽美。吴薇莉花了很大的力气整理了综述中的文献汇总表格,做得很漂亮。唐敏斟酌用词,把立项书写得很好。而且她把我们的PPT做得十分漂亮。那天我们在图书馆紧锣密鼓地加班,最后终于把各项材料都准备好了。我和吴薇莉、唐敏在罗森在材料截止提交的前几分钟把材料上传了(赶ddl一直是我们组的特色,哈哈哈)。唐敏逻辑表达十分清晰而且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我们都一致选唐敏去答辩。我和吴薇莉整理评委可能会提问的问题以及答案。唐敏则一直在练习讲PPT,因为答辩要求是5min结束,她一直在练习在4分半到5min时结束PPT。在答辩的前一天,我们和指导老师开了线上会议,预演了答辩,会议结束后我们整理会议内容,再继续准备答辩。我当时的感受是我们对待这次答辩准备很充分(人生第一次为一件事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的项目一定会成功立项。答辩当天,唐敏卡点并且非常流利地讲完了PPT,而且评委问的大多数问题我们都准备到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项目成功立项了!我们都很激动!吴薇莉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她说她从来没有做成过一件事,这件事她居然做成了!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和吴薇莉的成绩都不好,成绩差真的很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加上我们做不到像我周围同学那般努力,就更加感觉自己不行。通过这件事,我对自己开始建立一些信心了,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可以充分激发个人力量。在中期答辩上交材料的前一晚,我和吴薇莉一起到学生活动中心熬夜加,班整理并分析我们录入的数据,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看着我们把一张张图表做出来,当天亮的时候,我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小伙伴感到自豪。结果是我们的项目不仅顺利通过了,还被评为上海市级项目。在实习的最后一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工作,他们太好了。有时候临床工作太多太累,心里就很烦,感觉心硬得像一块石头,只麻木地干活,我的小伙伴有时候就会来帮我忙,我当时就感觉心里被温暖了、融化了。还有当我遇到一些不顺时,她们安慰我,鼓励我。当我想摆烂时,她们会告诉我先去睡一觉,再继续工作。快毕业时,我们组拍了一组照片,我当时都想哭了,实习时一直想的是实习快结束,真的结束时我真的舍不得我的小伙伴们!

我的另一大收获是遇到了一位良师。他是主讲我们机体预防与免疫的蒋黎华老师。他讲课时,会给我们讲一些前沿进展,比如PD-1/PD-L1抗体和三级淋巴结结构,他不仅讲进展,更讲这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听他讲课,我就会去想弄清楚这些疑问的答案是什么,也就对免疫很感兴趣。后来,我和吴薇莉、唐敏也去找蒋老师请教,希望他带着我们写一篇综述,每次找蒋老师他都很耐心地教我们。通过跟蒋老师学习及查找文献,我初步了解了肿瘤免疫治疗并想研究生就读这个方向。蒋老师跟我们说生信分析很重要,让我们学习,所以我在大学时报了两门R语言选修课,这对我以后的帮助很大!蒋老师也帮助我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一开始我跟蒋老师汇报文献时,他让我尽量不看PPT给他讲,我发现自己啥也讲不出来。蒋老师说要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先整理枝干,再去看细节。他说我的思维方式是先看细节,通过细节再建立起枝干。同时他也鼓励我说,只要我好好潜心研究,看细节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落后,但潜心研究几年后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他也教我看文献时要一边看,一边提问找答案,然后在脑子里大概勾勒出文献的思路。自此之后,我有意识培养自己系统思维的习惯,看东西先看大纲,对大纲有疑问的地方再去看细节。这种思维习惯的更改也让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我很幸运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并且很幸运地是这位老师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蒋老师也教育我,做科研不要人云亦云,要培养独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大学的最大的感受是做事要趁早,不要松懈,不要停止。我大一的时候听说我们保研率很高,有70%多,我想我只要在70%内就可以了,学习就很松懈。结果大一学期结束时,我的排名是33/36。同时,我也知道了只有班级前30%的人才有一般推免资格,剩下的只能推免专硕。而专硕就跟工作一样,基本不会接受正规的学术能力培养,也基本很难读博。我的内心很痛苦,因为我也想获得一般推免资格,想去做与学术相关的东西,想研究肿瘤免疫治疗,但是我的成绩太差了。从大二起我开始努力学习,把我的绩点一点点往上拉,最后我的总排名是9/35,这个成绩可以就能很稳地拿到一般推免资格了。但是其中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压力很大又很迷茫。当时我的累计排名是16/36,在一般推免资格边缘,我不知道继续努力能否会让我进入班级前30%,如果继续努力还是只能获得专硕推免名额,那不努力一些又何防?但是当时我的好朋友们都十分努力地学习,我也就继续坚持下去了。回头再看,

我会告诉当初的自己,当结果没有出来时,继续努力总是没错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到笨鸟先飞是很适合我的,怕落后只能先起飞。所以我想早些进入实验室,跟大家学习。这段时间做实验我犯了很多错误,给师兄师姐带来了一些麻烦,很感谢李老师和师兄师姐对我的包容和指导。

最后,我想回顾一下我大学中的同学们,她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大一时,我的好朋友唐凡环每天5天起床跑步,读英语,每次我想和她一起早起,却总是起不来;她喊我跑步,我也跑不动。每天早上我们都到教室,她会准备上课,而我却跑去食堂买鸡蛋饼。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时,她认真学习,我则趴在桌子上睡觉。大二时,她依旧努力,每天早起,中午在教室吃面包或馒头,然后继续学习。有时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她吃得很快,而我需要一顿好的午餐,然后午睡后再去上课。我们一起复习时,我总是先进行心理建设再开始,而她则立刻行动。她在学生活动中心复习时,全天专注不玩手机,而我到傍晚就开始崩溃,去买零食缓一缓。我的舍友们也都非常努力,给了我很多激励。雅晴常常学习到很晚,而那时候我已经睡了。小姜是图书馆的常客,每次考完试,我会奖励自己不去图书馆一天,而她考完试的下午继续学习。记得大二的国庆节和元旦,图书馆关闭,我们去教室自习,我到下午就回宿舍了,她还在继续学习。还有之怡,考试前可以整晚不睡觉复习,当我不想复习时,她会说“我们一起复习吧”,然后我们就继续复习。我们班其他人也都很努力,我们班L某某传闻他每天3点睡、7点起。听到后,我也试图模仿,结果第二天根本起不来。还有我们班的B某某,我记得刚开学时就看到他的血液讲义已经很旧了,显然是暑假时就开始学习了。我们班一些人暑假会去实验室打工,发文章。对比她们,我常常自愧不如,内心酸酸的,为什么我这么懒,为什么我做不到很她们一样努力。这些优秀的朋友们让我继续努力,不想再次陷入自责。当疫情期间我们回家考试,我真正感受到了她们对我的影响。有她们在,我考试前一天能复习到半夜,然后五点起继续复习。回家后,能坚持到11点就不错了。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能独自努力的人,因为有这些朋友在,我才能做到之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熬夜复习、早起、通宵赶DDL、一周六天去图书馆等等。当我和唐敏复习到半夜一起从学生活动中心回宿舍时,她说第二天五点会来学生活动中心继续复习,我就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就不会关掉闹钟继续睡,而是起床去复习。回顾这些优秀的朋友们,我不再感到内心酸涩,而是感受到一种幸运和力量。因为她们的存在,我才能坚持下来做很多事情,没有她们,我做不到!

很感谢课题组让我写毕业感言,借此机会回顾如此珍贵的大学五年。现在既是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滕飞 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2019级本科生

一直以来非常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我在此特别要感谢杨宇老师、陈哲杰师兄、沈文成师兄的指导。杨宇老师一直教导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到的科研本领,提升的科研素养。指导我顺利完成毕设的同时杨老师安排我跟随陈师兄和沈师兄学习科研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收货颇丰。我对于生物工程领域原本非常陌生,从未有过接触,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耐心指导下慢慢学习,并且这个过程也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指引,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未来如果有机会可以更多尝试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纳米分子层面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和探索。我在课题组中学习的这段历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有温暖和爱,实验室中时刻充满欢声笑语,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指导互相进步,让原本略显枯燥的科研学习生活变得不再乏味,杨老师的团队切实显示出在快乐中成长和进步。最后再一次向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表达由衷的感谢,也希望有更多有志于分子研究领域的学弟学妹可以加入杨宇教授课题组的学习!

1 仪式合影

2 杨宇老师、刘学良老师与毕业生合影

3 毕业生发表感想

4 杨宇老师为毕业生送上祝福与期望

5 聚餐合影

编辑:陈慧馨

 
Previous:2024年春游--露营
Next:No Data...
联系方式
  •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630号5号楼1823室
  • 邮编:200127
  • 邮箱:yuyang@shsmu.edu.cn
  • 电话:18916386681